南京市博物馆(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博物馆首页 / 博物馆概况 / 最新动态 / 学术研究 / 珍品赏析 / 展览活动 / 收藏理论 / 收藏知识 / 收藏视频 / 联系我们

        由南京浦口星甸北宋墓出土龙石砚谈及相关问题

          1991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在江北的浦口区星甸镇清理了一座宋代砖室墓,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土的一方龙石砚,这方龙石砚是南唐制砚名匠李少徽所制[1]。

          这方龙石砚为抄手砚,黑色石料,石质细腻,砚身作风字形,石壁略残,左内壁上有针刻行书“婺水李少徽细样龙石砚皿”字样,长14-21.1厘米,宽8.5-12.4厘米,高2.8-3.6厘米,壁厚0.2-0.4厘米。

          根据地方志记载,龙石砚因出于龙尾山之石料而得名。需要指出的是龙石砚、龙尾砚的质料地龙尾山所在的今江西省婺源县古时为安徽歙州府所辖,因此龙尾砚也被称作歙砚、或歙州砚、婺源砚,这些名称是历史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

          歙砚起源于唐开元中的定论来自于《歙州砚谱》,《歙州砚谱》是目前所发现有关歙砚史料中,为歙砚起源最早的记载。据宋代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予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献砚,并荐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据洪适《歙砚说》记载:“昔李后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当时贵之。”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龙尾砚在南唐就已是天下闻名的珍贵之物了。

          星甸宋墓出土的这方龙石砚名款为李少徽,史书中记载的是李少微,因微徽音相近,当为同一人。

          龙尾山又称罗纹山,宋人曹继善《歙砚说》中载:“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延蔓百余里,取之不绝。”龙尾山“高二佰仞,周三十里”。位于婺源县溪头乡(古万安乡)境内,已发现开采的砚坑主要集中在砚山村的周围,砚山村座落在龙尾山的中心位置,四周群山环绕,芙蓉溪穿村而过。

          据胡中泰先生的研究[2],龙尾石从地质学说属变质岩,这种变质岩是因火山岩与积成岩在地壳内受高温的作用,改变原来的结构所形成的一种新岩。龙尾石的地质年代为震旦纪,距今已有10亿年左右。

          龙尾石的色彩,从开采出来的砚石看为青灰色,经人工细磨后,石色变黑,为青黑色,青黑色为龙尾石的色彩的主调。

          龙尾石为片页状板岩,其侧面硬度大,难以雕琢,砚石多依板层平取,因此,在历代的歙砚造型中,图案纹样一般布置在砚的正、反两面,侧面很少雕刻。

          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歙砚为不少名家所喜爱,苏东坡在《孔毅甫龙尾砚铭》中对歙砚的评价为:“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宋代诗人黄庭坚在《砚山行》中赞歙砚“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欧阳修在《砚谱》中把端砚和龙尾砚作了一番比较,文中说道:“端石出端溪,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子石者,在火石中生,盖不精也,而流俗传讹,遂以紫石为上;歙砚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端溪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在端溪上。”

          而龙尾砚的名声大振与南唐后主李煜关系极大,南唐专设砚务官以官府督造砚台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据宋欧阳修《试笔南唐砚》一文载:“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造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禀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选砚百数。”可以说,南唐时期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

          到目前为止,公开发表的带字款的龙尾砚非常少,就笔者看到的材料有以下两例:

          一个是江苏省宝应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龙尾砚[3],为抄手龙尾砚,簸箕形,略残损,砚背浅刻行书款:“婺水同家龙尾细砚子□”铭文。

          另一个是浙江省收藏家章放童先生收藏的一方宋代龙尾砚[4],也是簸箕形,抄手砚,背部刻有“婺水刘家龙尾细样砚”铭文。

          从上述材料看,宋代婺源的龙尾砚生产应是家庭作坊式的方式,各家为使产品有所区别而刻了名款,而李少徽名款的龙尾砚除了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方外还未见有其他地方有相关发现的报道,所以这方李少徽款的龙尾砚就显得更加珍贵。

          宋代以后,歙砚进入大发展时期,景佑年间(1034-1037年),歙州太守钱仙芝、县令曹平组织开采龙尾石,“始得李氏取石故处,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深,工不可入,仙芝改其流,使由别道行”,然后进行开采,不久后王君玉为守时,又在龙尾山组织开采,“复改溪流,遵钱公故道,而后,所得尽佳石也。”其后嘉佑年间(1056-1063年)县尉刁缪又组织石工沿着故坑继续开采。这几次较大规模的开采,使歙砚精品不断涌现,石色众多,影响不断扩大。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也是南宋景炎二年,婺源县令汪月山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开采。“发数都之夫力”,集于龙尾山进行采石,其结果是损失惨重,“石尽山颓,压死数人乃已”。而后又开发了紧足坑,紧足坑经过数年挖掘后也不幸崩塌,此后龙尾石的开采几乎停顿。“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婺源县志》)歙砚的采制一度出现萧条的局面,从而开始走下坡路,明代时期至今未发现歙砚采制的文字记载。但从现有的明砚实物来看,明代应该有过龙尾石的开采。清代乾隆以后歙砚又有开采。从元代至清末,歙砚的衰退主要表现在采制的规模上。从龙尾石开采的历史看,南唐北宋是砚坑开采最多的时期,也是歙砚历史上最盛的时期。

          龙尾砚是什么时候被称作歙砚的?据胡中泰先生的研究[5],龙尾砚应在宋代景佑年初(1034年)至宣和二年(1120年)之间这一时期被称作歙砚。再浓缩可将宣和二年(1120年)推前至治平年末,即在1034至1067年这段时期内。其理由是:到南唐时人们仍称龙尾砚,从南唐(937-975年)之后到北宋景佑年之前,这段时间,龙尾砚的采制业一度中断,以州名物不会在此时出现。而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又改为徽州,此后如果以州名物就不会称歙砚而应称徽砚了。二、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时任婺源县令唐积所著的《歙州砚谱》,已直接将龙尾砚冠名为歙州砚。因此,歙砚的称谓应起于宋代景佑至治平(1034-1067年)这30多年里。应该说,这一推论是可信的。由此看来,龙尾砚应是歙砚的早期称谓。

      最新动态
      ·《金玉满堂--南京出土金银玉器珍品展》在常熟博物馆展出
      ·我馆举行2011年度总结表彰大会
      ·我馆举办2011考古工作汇报会
      ·《我见青山多秀美》馆藏明清金陵山水画展昨天开幕
      ·我馆承办2011年度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年会
      ·喜报:我馆代表队荣获市宣传系统广播操比赛第二名
      ·我馆讲解员担任“南京都市圈之旅”形象导游
      ·我馆科技支撑研究课题通过中期检查
      ·《大浪淘沙——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近代名人书画展》开幕
      ·李岚清先生向我馆赠书
      珍品赏析
      《我们的土地·我们的身体》
      七宝阿育王塔:一座名城的千年佛缘
      国宝档案:“十亿不卖”的稀世珍瓷
      国宝档案:北宋“塔王”见证金陵千年佛缘
      • 电话: (025)84466460 邮箱: njmmuseum@163.com QQ :
      • 地址:南京市朝天宫4号
      Processed in 0.413(s)   20 queries